【身边的感动】陪床见闻(3)久病床前有人孝

2021-03-02 11:31 阅读(?)评论(0)

春节前后,老伴总共住院已近两个月,她结识了好多女病友,也听到了好多感人故事。

我是陪床的,被活跃病友小戴称之为“党代表”。那就从陪床说起吧。

社会流传一句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道出久病人及其亲属的难处。可是两个月的所见所闻,深有感慨。亲人们都在排除万难,尽心尽力,“久病床前有人孝”。

由于疫情管理,病人及其陪护不能随便出入病房。于是,没能陪床的家人便专心做好后勤,做好可口的饭菜送来,还有亲切的问候。对病人也是很好的慰藉。所以,到了饭时候,护士站外的电梯廊间,“隔断门”里外,送饭的、接饭的,形成一道温馨的风景线。

我们家也不例外,身边的小女儿首当其冲,成为第一送饭人,还帮我们洗涤换洗衣服。刚出国几年的大女儿,委托她的青岛好朋友帮助订外卖,以尽孝心;还有外甥孙女和老伴的妹妹、好友。也都争着来送饭。老伴心疼小女儿还要照顾女婿和两个孩子,便当起了“总调度”,把这几位轮流起来。我呢,还得时不时地当“纠察”,维持秩序,防止有人“插队”。哈哈,唱黑脸的总是我,给人家的热情泼冷水。儿子考上大学便离家,30多年了,出国也20多年了,没有大女儿的优势,无法送饭,便三天两头视频问候,询问病情和治疗情况,成为我们的可靠参谋。

最贴心最辛苦的,还是床前陪护。有老伴(年轻的应称爱人)陪,有孩子陪,也有护工陪。

曾和我们临床的一位八十岁老太太,有点糊涂了,陪床的是他大儿子,已年近退休。老太太一时也离不开儿子,睁开眼便叫儿子的名字,说“痒痒”。儿子便赶快答应,给老人挠痒痒。半夜也如此。儿子不厌其烦,赶快从折叠床上起来。我很感动。有一次,又是半夜,老太太叫儿子时,看来儿子睡沉了,没听到。恰好我起床,过去跟老太太轻声道:“他睡着了,让他歇歇吧。有什么事?”老太太立马没声了,看来还是心疼儿子啊!

有位20出头的姑娘小苟,做护士工作,为40多岁的妈妈陪床。给妈妈买爱吃的饭食和零食,跟妈妈聊天,晚上一直等妈妈睡了,才离开。有人说40后和50后是孝老的最后一代,此言差矣,这位姑娘可是90末的孩子。我想,孝,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一定会代代相传!

而更使我感动的是三对婆媳。其中两对是媳妇陪婆婆,一对是在家的婆婆对儿媳的牵挂。

春节前临床来了一位60多岁的病友,陪床女孩和老人聊天,亲密无间,劝妈妈振作起来,满含温情:“妈妈,您得高兴起来,这样全家就快乐,您看着也更欢喜,多好啊!”。晚上,娘俩在病床上打通腿。开始几天,我们一直以为是母女俩。可是一次她们手机视频,孩子叫奶奶,我们才知这是婆媳俩。媳妇说,这就是妈妈;婆婆说,这就是闺女。

(拍护士在工作,婆媳俩也留下了靓影)

后来,有病友介绍说,邻病房还有一对婆媳也很好。住了快两个月了,像母女。很巧,春节后,我们和老太太住在一个病房了,老人73岁了,是位古筝老师,儿媳送来的。不过这次老人状态还好,怕耽误孩子工作,无论如何不用陪护。老人直夸儿媳的孝顺,春节前足足陪了两个月,那是状态不好,真是辛苦儿媳了。这不,儿媳利用假日,又来看望老人,从不同角度给婆婆拍照。

还有一位临床病友小葛,每天傍晚跟“妈妈”一通电话,汇报病情聊家事,很是亲切。我们也是以为母女聊。却原来,这是跟婆婆聊呢。

人说婆媳难处,更有甚者,说婆媳是天敌。可是,在这里看到的,是多么温馨和谐啊!事在人为!

而作为夫妻档,也绝非“大难临头各自飞”。有位中年媳妇照顾轮椅上的丈夫,侍候吃喝,经常推在走廊里,帮助活动,尽心尽力。也有年龄较大的,更是老来相伴了,常看到有老两口在走廊散步。我算年龄大的陪护了,老伴不想让我陪,小女儿想来陪,这都不现实。人病了,最怕孤独无助,需要陪伴。况且老伴不愿吃药,不想活动,只有我能管得了。还有此时易敏感,对病情、治疗易多想,我在她和医生间做个缓冲器,能够胜任的。再说,我的身体还争气,抗折腾。两个月下来,说明我的决策是对的。

病房里发生的这一个个感人故事,堪比一部教科书,教人真善美!

  最后修改于 2021-03-02 12:33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