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日志正文
|
||
![]() 那是前一天晚上,我们在米尔角(Mill cove)钓鱿鱼时,一不小心,我的眼镜掉到大海里了。那是2010年秋在上海时,侄女夫妇给我配的依视路变色近视镜,很好,也很贵。我很心疼。有余也为我惋惜。但天黑又涨潮,毫无办法了。 结果,11日一早,有余敲门,说小于上网查的信息,10点多低潮,去海边看看能否捞出眼镜。这真是大海捞针,可是有余夫妇还是要帮我一试。但愿眼镜不被涌浪冲走,但愿镜片不被砂石磨坏。 一路上下着小雨,到了海边,确是落潮,有余已穿好泳裤,备好橡皮筏,不让我下水,他下水。怕海底有遗失的鱼钩,还穿双水鞋。可是,测得水深也有4米多,潜不下去,有余只好趴在橡皮筏里观察。水虽清澈见底,但也看不到眼镜的踪影,只好上来。我和老伴非常感动。 雨也渐大,我们驱车去马宏湾(Mahone Bay)海滨小镇马洪贝。天公作美,雨不下了,朦胧雾中,观景别有风味。隔岸欣赏三个并立的教堂,据说它们常上广告。在此还遇上一家老外,看来也是游客,和有余聊得很热闹。我们互相帮助拍照。当他们听有余说起钓鱿鱼时,竟好奇地要参观一下后备箱里的渔具。
稍事休息,我们去卢嫩堡(Lunenburg)参观。 卢嫩堡( Lunenburg),位于诺省的南岸,马宏湾(Mahone Bay)以西的半岛上,距离省会哈里法斯大约97公里。卢嫩堡建于1753年,是英国的殖民地。作为城镇布局和规划,严格按照英国当局的计划,街道都是笔直的,所有的街角也都是方形的,构成井字形布局。完全无视各地的地形差异,所以造成卢嫩堡街道虽然都是笔直的,但有些路段坡度很大,甚至有些陡峭。 而当时的大量移民又是从德国等地来的,因此城市建筑带有鲜明的德国风格。这样,就构成了这个城镇的特色:英式的布局,德式的建筑。有些建筑建于十八世纪, 大部分建于十九世纪。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原始布局和完整的外观,城市整体结构呈矩形。居民尽量保持了城市的和谐统一, 保存了木结构的房屋,而且很多房屋都涂的五颜六色。 上:圣公会圣约翰教堂(St John's Anglican Church ) 下:渔业博物馆(Fisherman's Museum)
由于当年卢嫩堡蓬勃的造船业和其重要海港地位,这里诞生了著名的加拿大双桅帆船“蓝鼻子号”。 加币10分硬币的的背面以它为原型设计,新斯科舍省的汽车牌照正中央画的也是它。1946年“蓝鼻子”在海地触礁沉没,后人为了纪念它,又复制建造了蓝鼻子二代(Bluenose II),成了这里一个重要景点。可惜我们去时,因兰鼻子帆船修理,无缘见到。 此座楼及旁边的电线杆上的指示牌均有蓝鼻子2——Bluenose II的标志 在圆形广场上的楔形碑,记录了卢嫩堡的历史变迁
最后修改于 2013-03-16 18:28
阅读(?)评论(0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